近几年,随着《大决战》、《外交风云》等影视作品的热播,很多年轻人开始思考:毛主席,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财富?
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。
本期,笔者只讲其中一个。当如今的巴铁每一次或明或暗地力挺中国时,我们都应该知道:这份友谊的起源在哪里?有多少华夏儿女,为了这份友谊葬在了巴基斯坦。
一:1954年的一个“噩耗”
国于大地,必有与立。每一个国家,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。
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,决定了它是中国必争的盟友,因为它地处南亚、中亚和西亚的交汇处,是中国通往非洲、中东的重要桥梁和中转站。
1947年6月,英国颁布了《蒙巴顿方案》,印度和巴基斯坦都“自由”了。建国后的巴基斯坦,很快就宣布了他们的外交方案,即:
决不将自己系在美国集团的围裙上,也不是共产主义集团的小伙伴,我们将不受世界上集团斗争的影响。
不得不说,这一愿望是美好的、善良的。但同时,也是“天真的”,因为一个小国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巴基斯坦于1951年5月21日,与中国建交。作为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,在这一时期,中巴关系是非常友好的。
虽然当时我们是社会主义阵营的,但从未强迫巴方也加入。既然人家想安静地发展,我们就得尊重。期间,我们还跟巴基斯坦签下了棉花和煤炭的大单。两个都不富裕的“难兄难弟”,都渴望在和平中摸着石头,往前走。
无奈,树欲静而风不止,美帝很快就在亚洲搞事情了。
20世纪50年代初,美帝开始在全球范围内,拼凑各种军事结盟组织,其目的只有一个:阻止社会主义势力的蔓延。
出于这一目的,在外交及军事上“包围”中国,就成了美帝必须要做的事。特别是在朝鲜战场领教了志愿军的本事后,他们更是加快了这一脚步。很快,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亲自出访巴基斯坦。他们一边“画着大饼”,一边“威逼恐吓”,硬生生地让巴基斯坦上了“贼船”。
1954年9月份,巴基斯坦加入了《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》组织。
这一组织是啥性质呢?其实就是美帝一手策动的军事同盟组织。当时,共有美、英、法、澳、新、菲、泰、巴8个国家,签定这一条约。条约共有11款,款款干涉亚洲国家内政,并强调“武装进攻”的意义“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”。美帝的手,伸得不可谓不长。
巴基斯坦加入这样的组织,无疑意味着:当时的它在实质上,已经倒向了美帝。这一噩耗传到北京,很多中国人都不理解:好好的巴基斯坦兄弟,怎么就成了美帝“包围”中国的工具?
就连脾气一向很好的周总理,在1954年10月7日,接见巴基斯坦妇女代表团时,都很无奈地表示:
“我曾经直率地把这一点告诉罗查大使,美国发起《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》主要是敌视中国。巴基斯坦竟参加了敌视中国的集团,这使我们很难过!”
此时的中巴两国关系,处于一种很微妙的状态:别别扭扭、有怀疑、有试探、有冷淡。总之,昔日的友好消失了。
那么对此事,毛主席是怎么考虑的呢?主席的观点是高瞻远瞩的,他分析出了两点:
其一,主席认为像巴基斯坦、泰国、菲律宾这些国家,虽然都签了防务条约,但它们本质上跟西方那些国家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它们之所以这样,显然是受到了美帝的控制和挑唆。
其二,主席认为他们正是因为不了解新中国,所以才会对身边有这样一个大国心生忌惮,这是正常的“小国心理”。
带着这样的思考,毛主席指示所有外交人员,在外必须加强沟通、不能敌对这些国家。
很快,一次略显尴尬的见面,出现在万隆会议上。当天,周总理和巴基斯坦总理阿里见面了。可以想见,阿里总理当时肯定不会太自在。周总理倒是很坦然,直接告诉对方:
我们是很不满意的,但是为了友好,我们在报纸上没有强调指出巴基斯坦来加以反对!
这样的谈话,无疑是充满力量的。既能让对方明白,你们做了什么我们都知道;也能让对方知晓,当下我们体谅你们,是因为我们还念着过去的友好,你们当珍惜。
有意思的是,在这次会面后的6月份,阿里就赶紧给周总理写了封信,强调:感谢你们的谅解。这信,回还是不回?毛主席拍板:似可回一封信,以资联络。
正是有了这次回信,冷淡一段时间后的中巴,开始更多的沟通和对话。毛主席在接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时,再次表示:
希望你们慢慢地能了解中国是不会侵略的,并希望消除彼此间的误解,改进彼此间的关系。
毛主席的这一慎重声明,无疑让巴方与中国开始再次靠近。
二:印巴之战
对于像巴基斯坦这样的重要友国,派谁担任大使,一直是个大问题。很快,毛主席和周总理便有了个极好的人选:曾参加过平津战役、太原战役、宁夏战役的耿飚将军。
将军当大使,一直是新中国的一大特色。期间,毛主席给耿飚下了明确的指示:“打开西面的大门!”此后,在耿飚的安排下,大量援助物品被送到了巴基斯坦。
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是,当时美国人也在援助巴基斯坦,送粮食、送商业用品等。只是,两国援助的风格完全不一样。这一点,体现在一些小问题上:
比如,当巴基斯坦人民拆开两国送来的粮食袋时,只见美国人的粮袋上写着4个大字:美国援助。而中国的援助上,则只写了两个字:中国。
比如,两国都就援助事项发新闻稿,我们的低调连巴基斯坦本国的工作人员都看不下去了。他们默默地在我们新闻稿里的“援助”二字上,加上了两个字:慷慨。
当然,与这些援助相比,真正让巴基斯坦发现中美两国不同的,是在印巴冲突问题上。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问题,巴基斯坦和印度长期关系不和。
对于这一问题,各国的态度不一:
美国及西方为了更好地控制印巴两国,不断地在这一地区制造纷争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这个地区一直有矛盾,两国便将在军事上更加依赖美国,这是他们想看到的结果;
而苏联在这个问题上,则显然是偏袒印度的,毕竟这符合他们的本国利益。
那么中国,该怎么选择呢?
从客观上来看,当时中苏和中印之间的渊源,都比中巴更深。但毛主席在这一问题上,体现的是一个战略家的思维方式,他一直站在公正的立场上,主张印度与巴基斯坦友好地解决这一争端。坚决反对双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。
1965年8月,印巴因克什米尔争端爆发战争,苏联人的武器一批批运往印度。9月6日,肆无忌惮的印军越过国境线,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危在旦夕。
在这种情况下,巴基斯坦虽然兵力也并不弱,但在外交上却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。美国人,对他们的请求只有敷衍。
这时候,毛主席一锤定音,确定了中国在印巴问题上的立场。9月7日,中国公开谴责印度的侵略行为,并发出正式警告:印度政府要承担侵略行径的后果。
9天后,中方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,再次提醒他们:
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,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。
中国正义的呼声,印度人当然必须有所顾及。很快,他们就按中方要求全部撤走了在中锡边界中方一侧的军队,并拆毁了工事。
几天后,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“姗姗来迟”,限令:印度和巴基斯坦在3天内实现停火。最后,印、巴双方于9月下旬正式停火。
这次印巴之战,彻底改变了巴基斯坦对中国人的想法,让他们看到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。据统计,光是9月9日这一天,就有600多名教师和学生到中国驻巴大使馆,交上感谢信。几天后,1000多名巴基斯坦知名人士又来到大使馆,深深鞠躬。
可以说,这次患难见真情后,中巴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三:中巴公路
印巴停火后,巴基斯坦总统派出顾问法鲁克,于1965年9月30日,特意到中国来表达感谢。期间,法鲁克试探性地提出:望中国帮助他们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,修建一条公路。
这条公路,就是后来著名的:中巴公路,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。
修建这样一条公路,一直是巴基斯坦人民的心愿,只是以他们的力量很难实现。事实上,当时的西方大国都对此泼冷水,他们认为在海拔超高、地形复杂的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修路,是人力不可能完成的。
但很显然,修这样一条路又是势在必行的:
一来,它将让中国和巴基斯坦都冲破美国人的军事包围圈,冲破大国封锁;
二来,它将会成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谊之路,这条路一旦修好,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将更上一个层次。
因此,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给了巴基斯坦满意的答案:修!
第二年3月份,中国在派出大量专家考查后,与巴基斯坦签定了协议。当时,协议上写得很明确:
一共1000多公里的路,中国境内的东段,一共是420公里,咱们来修。西段在巴基斯坦境内,全长616公里,他们来修。
当时,巴基斯坦有一支1500人的工兵部队,可以专门用来修这616公里的路。但他们太穷了,没燃料、没物资,连生活用品都没有。于是,我方提出他们这支队伍的全部修路机械和设备,包括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,都由我方无偿提供,时间设定为三年。
为了顺利完成这条路的修建,中国一开始便从新疆建设兵团抽调了3500名中国筑路队员,接受了420公里的国内路段的筑路任务。当时,中央对他们的要求是要在1967年完成任务,工程代号是:1601。
经过两年多的时间,我方的东段公路全部完成了。但遗憾的是,当我们再去看西段时,却发现巴基斯坦虽然说起来是修了500公里的毛路,但真正能通行的却只有25公里。很显然,就算给了他们机器和设备,这条路的建筑难度也远超他们的施工能力。
没办法,巴基斯坦只能向中国提出:希望你们能进入到我们国境内,直接帮我们修路吧!
早前,我们之所以不进入人家国境,就是尊重人家是主权国家。现在人家提出了这个要求,作为兄弟国家,咱们确实不好拒绝。
只是,再修几百公里意味着还要花更多的钱。当时周总理派人大概算了一下,一共至少还需要3亿人民币。对于60年代的新中国来说,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当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时,主席没有犹豫,他说了一句:“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,就给上5个亿吧!”
就这样,在1968年6月份,中国筑路队浩浩荡荡进入了巴基斯坦。为了完成这条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公路,中国筑路队员吃在工地、睡在工地,与天气斗、与高原反应斗、与人类体能极限斗。
当时,中巴边境地区的很长一段路,平均海拔在4700到5200米,筑路工人大部分都产生了高原反应,很多在山下能扛100斤沙的小伙子,在这里连扛10斤都有问题。耳朵嗡嗡响时,他们全靠意志力在拼。
另一些路段的工人们,则在悬崖峭壁上推土,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几十米深的山沟。除此这外,雪崩、无人区,都成了一个个必须克服的障碍。
最后,到1978年5月,中巴公路第二期工程竣工时,我国共有135名队员牺牲在工地上,其中88人长眠于巴基斯坦境内。
为了表达感谢,巴基斯坦决定在夏希科特大桥上,立一块石碑。为此,他们特意就碑文内容征求中国大使馆的意见。早前,大桥旁边曾用英文写着“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 年10月修建”,毛主席得知此事后,亲自指示:
不搞树碑立传,请对巴方的善意婉言谢绝。碑文只写建造时间,不要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。
这一指示,无疑既彰显我国的君子风度,又照顾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情感。可以说,一块碑已经立在了他们心里。一位名叫艾哈迈德的老人,更是连续37年,自愿守护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。
尾声:
中国人对自己怎么样,巴基斯坦人民心里是有数的。此后,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,回馈着这份友谊。
1965年后的每一届联合国大会上,巴基斯坦都会作为提案国,请求联合国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。这一举动,无疑是得罪美国的,因为当时美国支持的是中国台湾的席位。在这重大问题上,巴基斯坦选择了跟中国站在一条阵线上。
1971年10月25日,在表决后,中国终于完成了多年心愿: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。当然,在赞成票里自然少不了那张巴基斯坦的。
1976年5月,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。但听说巴基斯坦总理及夫人来访时,仍然带病接见。这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。
1976年9月份,毛主席病逝,巴基斯坦降半旗致哀。他们的文化名城拉合尔,共有800多名工人组织了哀悼游行。他们没有毛主席画像,便由画家马哈茂德·巴特便连续工作六个小时绘制了一幅,放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。
巴基斯坦总理布托,更是声泪俱下地表示:“毛主席了解巴基斯坦人民的希望和愿望,并在我们危难的时刻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。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中巴友谊的主要缔造者,他的伟大人格将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”。
从1954年的倒向美国阵营,到成为我们实打实的“巴铁”兄弟,中巴友谊是毛主席、无数外交家、无数筑路工人,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。如今,我们仍在受益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